長江師范學院是一所具有優良師范傳統、鮮明應用特色的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學校肇始于1931年建立的涪陵縣立鄉村師范學校,歷經更迭、數易校名,2001年涪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涪陵教育學院合并升本為涪陵師范學院,2006年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辦學93年來,學校秉承“學高身正、敬業自強”校訓,深受易理文化、長江文化浸潤,積淀形成“堅韌執著、知難而進、不甘人后、追求卓越”的長師精神。
學校堅持“創新為魂、應用為要、能力為本、服務為重”辦學理念,確立“師范性、應用型、地方性”辦學定位,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提升辦學層次為抓手,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致力于建成應用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師范大學。現校園占地面積1700余畝,校園環境優雅,湖光瀲滟、江石卓立,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支持院校、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重點支持院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重慶市整體向應用型轉變高校、重慶園林式單位、重慶首批智慧校園建設示范校。
現有重慶市“十四五”重點學科7個,ESI全球前1%學科3個,2024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56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特色)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一流(特色)本科專業16個、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產教融合特色優勢學科專業群1個,通過教育部師范類第二級認證專業12個。認定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重慶市高校一流本科課程96門、重慶市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7門。立項建設重慶市新型二級學院2個、重慶市現代產業學院3個,重慶市創新創業學院1個。
學校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專任教師13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近600人、博士學位教師500余人,雙師雙能型教師458人。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省部級以上人才47人。獲聘兼職博士生導師12人,兼職碩士生導師215人。建有重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十八大以來,教師以第一單位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16項、省級以上教學競賽獎168項。教師教學發展指數位列全國師范院校第48位。
學校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鞏固人才培養工作中心地位。現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2萬余人。先后與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共建“長江科創學院”,舉辦“慧谷湖科創實驗班”;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與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聯合培養卓越教師。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19—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位列第171位。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高于重慶市平均水平,先后有7名在基層就業的畢業生當選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畢業生以“有情懷、肯吃苦、重實干、能成事”特點獲得普遍認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超過96%。
學校建有農業農村部、國家民委、重慶市等省部級科研平臺26個,其中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1個、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個。主辦有《長江師范學院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三峽生態環境監測》(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等學術刊物。有中國僑聯、重慶市科技局等創新團隊21個。近五年年均科研總經費超過1億元,年師均科研經費10萬元。先后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重慶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等政府成果獎50余項。在全國693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綜合競爭力排行中排名第5位。
學校堅持“治學促鄉”的社會服務理念,面向渝東新城和山區庫區現代化,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在服務社會中展現新作為。與重慶10余個區縣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與30余家大型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承擔橫向合作項目2000余項。研究團隊與企業共同研發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全球最大單套產能精己二酸生產線,首次提出了錳鋅鐵氧體原料的綠色制備工藝,自主研發了分布式頁巖氣光纖智能感知系統,選育出國內第一個高海拔榨菜品種“高山青”;咨政報告獲省部級以上領導肯定性批示65篇次,編制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委托的發展規劃120余個。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12個國家39所國外大學和機構簽署校際合作交流協議,選派出國訪學、交流師生500余名,招收來自38個國家留學生359名。設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個及一帶一路中馬文化交流中心、中波文化研究中心等國際交流平臺,中馬智能建造產教合作平臺獲批重慶市國際化特色項目。
學校堅持文化鑄魂,精心打造“長師八景”“鑒湖文化長廊”等文化景觀,屆制化舉辦“黨心朗讀者”“最美長師”“感動長師”等系列校園文化品牌。榮獲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各1項,獲批“重慶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文明校園”“重慶市創建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重慶市綠色學校建設示范學校”。
弦歌頌雅,風華賡續。當前,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及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對重慶所作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為主題,強化“質量立校、實干興校、實績榮校”工作導向,按照“三步走”總體戰略部署,全面建設應用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師范大學!
通訊地址:重慶市涪陵區李渡聚龍大道98號
郵政編碼:408100
網址:www.yznu.edu.cn
工業設計相關專業:
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本專業建于1958年,2008年興辦本科,2016年被確立為重慶市特色專業,2018年起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班,在校生600余人。擁有實驗室20余間,重慶市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20個。學生在機械設計與創新、先進成圖等5大學科競賽中獲多項一等獎。
培養目標:
面向現代數字化與智能化產業需求,培養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解決機電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
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機械設計工程類、機械制造工程類、自動控制工程類、數字與智能制造工程類
就業去向:
主要培養大中型企業所急需的機電工程師,或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或到職業院校擔任專業教師。
2、視覺傳達設計
本專業肇始于1993年創辦的工藝美術專業,成型于2003年開設的藝術設計本科專業,2013年獨立設置。踐行“培養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民俗藝術與現代化設計思維融合并通過新媒體新技術進行傳達的專業設計應用型人才”的理念;突出體現新理念、人才培養有特色、畢業要求可量化等優勢。本專業教師出版專著、教材多部,在《裝飾》《美術》《文藝研究》等專業核心期刊發表文章數十篇,獲得省部級教育教改項目多項。本專業打造了“廣告設計”精品教學團隊,《包裝設計》精品課程,設有地域文創工作室、視點藝術工作室、裝飾藝術設計3個工作室,指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項目及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均獲得大量的國家級、省部級等級獎項。
培養目標:
本專業根據國家關于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突出就業為導向,培養具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現代設計觀念;培養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根據設計市場需求培養具有書籍裝幀、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文創設計、UI交互設計、品牌形象設計等專業能力;培養能夠靈活運用多種媒介技術手段,適應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各類信息溝通與傳播、具有多元化的視覺創造能力;培養具有學習思維、設計思維、創新思維、發展思維,以新文科建設為引領,在“科藝融合”背景下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能夠在視覺傳達領域從事設計、教學和管理工作的設計應用型人才。
3、環境設計
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是我院重點建設和發展的設計專業,是重慶地區辦學歷史悠久,基礎雄厚、社會影響力較大的設計類本科專業。環境設計專業2005年開始以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方向)招生,2012年經本科專業目錄調整變更為環境設計專業,2013年開始招收環境設計專業學生,迄今已有19年辦學基礎。本專業立足重慶,服務西南,輻射全國,以環境設計為抓手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城鄉環境建設,有效推動環境設計專業學科創新發展。
培養目標:
本專業緊跟國家政策導向,服務區域文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室內設計公司、景觀設計公司、市政園林等企事業單位,針對室內設計、景觀設計、項目策劃、項目施工和項目管理等崗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扎實環境設計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具備創新思維能力,了解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具備較強的項目設計、施工、管理能力和跨專業合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4、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為始建于2004年的藝術設計專業(數碼媒體設計方向),于2013年按照教育部專業目錄更名為“數字媒體藝術”并獨立招生。現已形成成熟人才培養體系,教學硬件設施完善,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兼具技術能力和藝術素養的復合型設計人才,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與科研成果。本專業以設計學、計算機科學、傳播學為內核,吸收戲劇影視學等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和視野,圍繞“數字影像”、“數字交互”兩大研究方向,從媒體內容策劃、媒體內容創意、媒體內容制作和媒體傳播四大環節,培養學生的全流程設計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培養目標:
本專業根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國際視野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設計、制作能力。掌握動漫、游戲設計、影視后期與特效、網絡視頻制作、互動產品開發、數字文創設計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多學科知識結構體系,能在動漫、游戲、影視、廣告、媒體相關領域從事策劃、創意、制作、傳播、運營或管理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