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現任黨委書記張衛國教授、校長王進軍教授。
學校主體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坐落于縉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約8380畝,校舍面積199萬平方米,綠地率達40%,泱泱校園,宏麗莊重,氣象萬千,是聞名遐邇的花園式學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園。
學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東師范學堂,幾經傳承演變,1936年更名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教育、國文、外文、史地、數學等系與1940年成立的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合并建立西南師范學院,農藝、園藝和農產制造等系與1946年創辦的私立相輝學院等合并建立西南農學院。1985年,兩校分別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2000年,重慶市輕工業職業大學并入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西南農業大學、四川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組建為新的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合并組建為西南大學,開啟了學校發展嶄新篇章。
百余年來,篳路藍縷,玉汝于成,數代西南大學人以其弘毅堅韌、自強不息的奮斗鑄就了“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大學精神,不斷豐富著“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內涵。
百余年來,學校始終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己任,杏壇育人,勸課農桑,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一大批名師先賢曾執教于此,春風化雨,躬耕不輟。數十萬畢業生從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為民族復興大業的建設者和各行各業的中堅骨干。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鮮明,涵蓋了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藝、交叉學科等13個學科門類,其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2種專業博士學位、31種專業碩士學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30個。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學校現有46個教學單位,106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2個、重慶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1個。教學資源豐富,現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3個、重慶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4門、重慶市一流本科課程274門,有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現有在校學生近58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近16000人,留學生近2000人。
學校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326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828人、副高級職稱1324人,博士生導師599人、碩士生導師2027人(含博導)。現有國家級人才144人次,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1人。另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
學校建有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農業農村部等重點實驗室1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等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6個;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共建3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藥品監督管理局、林業和草原局等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1個,重慶市各級各類科研平臺93個。牽頭建設中希文明互鑒中心、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入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10個、與中央部委相關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臺4個、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3個,重慶市新型智庫(含培育)4個。目前學校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4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1項、重慶市科學技術獎146項。獲教育部第八屆普通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項、教育部第九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4項、2021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優秀成果獎6項、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級獎累計170項。“十三五”期間,學校科研經費總量達到36.9億元,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等260項,獲得授權專利1524項,育成動植物新品種99個,出版專著600余部。
學校注重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積極開展校地合作、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工作。堅持“立足重慶、面向西南、服務全國”,與重慶、四川、云南、貴州、江蘇、山東、山西等省市82個地、市、縣建立了校地戰略合作關系,與國內80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與21個省、市900余個行政事業單位和1000多家企業開展了有效的項目合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與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縣校合作,受到廣泛好評,被譽為產學研有效結合的“石柱模式”,入選全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十大優秀案例。
學校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與美、加、泰、日、韓、越、澳、俄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22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建有1個中外合作辦學非獨立法人機構、6個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7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4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8個海外國際中文教育機構、1個境外辦學平臺、1個境外辦學項目。
歷經百余年的磨礪和發展,今天的西南大學正秉承“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全面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
通訊地址: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路2號
郵政編碼:400715
網址:www.swu.edu.cn
工業設計相關專業:
1、視覺傳達設計
一、專業簡介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設立的美術工藝專業,至今已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設計專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專業課程的引進與改革,1983年開設的現代設計課程,走在了全國設計藝術教學改革的前列,成為西南地區最重要的設計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其中一部分已經成為設計界、設計教育界的佼佼者。通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本專業積淀了深厚的學術涵養,形成了良好的師資隊伍,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設計人才。
二、核心課程設置
設計概論、中外設計史、字體設計、VI系統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動態影像表現等課程,并開設有心理學,教育學等通選課程。培養模式既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又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三、師資隊伍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9人,形成了良好的教學科研梯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師,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服務社會帶動教學,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辦學特色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注重現代設計思維與本土文化精神的結合,注重視覺形象設計手段與品牌傳播的融合,涵蓋廣告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環境展示設計、動態影像設計等方面,實現設計從單項到整體、從實體到環境、從靜態到動態的融合與轉變,建立起了完善的既具有學術前沿又密切結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當代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五、招生就業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就業領域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等文化創意產業相關領域、企事業單位、教育部門等,畢業生就業情況好。
2、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介紹: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隸屬于工程技術學院,由1958年開設的農業生產機械化專業發展而來,于1989年開始招收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本科生,1999年根據教育部專業設置目錄要求更名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目前本專業二、三、四年級在校生共450人,一年級機械類專業學生250人(未分專業)。本專業依托于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師資力量:本專業專職教師人數53人(不含通識類公共課教師),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其他副高職稱3人,其中30人具有博士學位。擁有智能傳動和控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重慶)、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重慶)、丘陵山區農業裝備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市農業技術創新方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本專業現有實驗用房4366平方米,擁有1200余臺/套、價值2000多萬元的實驗教學設備,能滿足學生實習訓練需求。
培養目標:本專業在培養過程中,逐步引入“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建立“評價-反饋-改進”機制,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本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工程制圖、工程材料、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技術、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控制工程基礎。
專業優勢:學校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第一要務,努力改進教學環境和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本專業將傳統的機械設計、制造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高度融合,在機械設計制造、制造業信息化、智能農機裝備等方面開展特色教學。本專業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工程倫理道德,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創新意識、終身學習以及分析和解決機械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可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也能在工程機械、汽車、發動機和家電等企業和科研事業單位從事機電系統的產品設計、制造、應用研究、科技開發、生產運營管理和銷售等方面的工作,成為單位的技術或管理骨干。
就業前景:多年來,本專業畢業生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和歡迎,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一直名列全校前茅。近三年,平均就業率96%以上,考研人數及出國深造人數逐年上升,參加“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等各類競賽獲獎100余人次,累計培養的畢業生440余人,其中優秀畢業生68余人,市級優秀學生4名,學生獲得優秀畢業論文17篇,獲授權專利5項。
3、服裝與服飾設計
一、專業簡介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設置的新專業,屬于藝術學門類、設計學大類。西南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14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置,2015年開始招生。服裝相關本科專業始于2001年設置、2002年招生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經過近廿年的發展,本專業肩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重要使命,在國內綜合院校和中西部同類院校中有較大影響。本專業是與美術學、藝術學、文學、哲學、工學、信息科學等交叉的學科,形成了“藝工融合”為專業特色,設有“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建有“重慶市生物質纖維材料與現代紡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包含“現代服裝與服飾設計與先進加工技術”研發方向)重點科研平臺。學科體系健全,特色鮮明,成果應用廣泛,具有良好的深造和就業空間。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現代服裝與服飾設計領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愛國進取、創新思辨,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精術業、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成衣設計、配飾設計和創意時裝設計方向)的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本專業學生在畢業后5年左右預期能夠承擔服裝與服飾設計領域的設計開發及生產管理等工作,并能實現以下目標:
目標1:具備社會責任感,理解并堅守職業道德規范,綜合考慮法律、環境與可持續性發展等因素影響,在設計實踐中能堅持公眾利益優先,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道德要求。
目標2:能夠適應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發展,融會貫通藝術設計基本知識和服裝學科的專業知識,了解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方向有關的標準、規范、規程、法規,有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運用現代工具從事本專業領域相關服裝與服飾設計與開發。
目標3:能夠學習并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及相關領域的前沿技術,具備創新能力,熟練掌握服裝結構和工藝技術,服裝市場運營、品牌管理、國際貿易的具體實踐過程,能從事各類服裝與服飾設計、文化研究、產品策劃、市場運營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能獨立進行流行趨勢分析,完成服裝與服飾設計創作構思和產品實現,進而成長為成衣設計師、高級時裝設計師、配飾設計師等。
目標4:具備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養,了解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基本方法,具備一定的協調、管理、溝通、競爭與合作能力,勝任研發、設計、營銷等部門的管理工作,成為企業中層管理者。
目標5:具有全球化意識和國際視野,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學習渠道更新知識,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擁有自主的、終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實現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