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是一所以教育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以服務0~12歲兒童成長和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為鮮明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師范院校。學校肇始于1954年成立的重慶市中學教師業余進修學校,1973年更名為重慶市教師進修學院,1984年合并組建為重慶教育學院,2012年改建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2015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21年獲批重慶市新增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學校事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學校共有12個二級學院,在校本科學生1.6萬余人。擁有45個本科專業,涉及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醫學、法學等9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南山和學府大道兩個校區,占地面積621.4畝,建筑面積42.14萬平方米。辦學70年來,學校秉承“鍥而不舍 止于至善”的校訓和“負重自強 創新求真”的校風,面向0~12歲兒童布局學科專業,堅持做優做特師范教育,做大做強非師范教育,形成了面向基礎教育和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定位。
堅持從嚴治校,強抓黨建引領。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黨委從嚴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嚴格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切實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特色化,建有全國樣板黨支部2個及重慶市高校黨建標桿院系2個、樣板黨支部4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1個。深入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和重點行動計劃,“133”大思政工作體系全面形成。學校成為重慶市首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重點共同體建設單位,獲批重慶市首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示范中心1個、重慶市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1個、“十大育人精品”項目3個,立項30門重慶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400余人次學生在全國互聯網+、挑戰杯、全運會等各類重大賽事中獲得國家級及市級獎勵。
堅持質量立校,深化教學改革。學校全面推進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探索“卓越實驗班”“卓越書院”培養模式,建成重慶市新型二級學院1個,立項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重慶市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培育項目、虛擬教研室6個,獲批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50個、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74個。圍繞教育、健康、科技、文化、經濟五大領域進行布局,立項建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重慶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建成重慶市特色專業和特色學科專業群7個,4個專業通過國家師范專業二級認證。2019年至今,獲認定2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5門重慶市一流本科課程、11件重慶市高校一流本科課程示范案例;獲評6項重慶市教學成果獎、69項國家及省部級教學競賽獎、6個市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典型案例。
堅持人才強校,強化隊伍建設。學校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現有專任教師740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占比41.49%,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93.24%。構建高層次人才引育體系,全職引進俄羅斯院士團隊、上海戲劇學院學科領軍人才,先后柔性引進韓國科學技術翰林院院士,東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臺灣元智大學等知名高校教授,國家文旅部中國旅游研究院長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重慶市旅游經濟發展高級顧問等高層次人才。多年來,學校涌現出一批教書育人先進典型,有全國優秀教師和模范教師3人、重慶市勞動模范和先進個人2人、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5人、重慶市“最美教師”1人、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4人、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領域)2人、重慶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3個、巴渝學者特聘教授1人、巴渝學者青年學者5人、重慶市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
堅持科研興校,推動科技創新。學校深入實施“學科峰原啟程計劃”,建有重慶市“十四五”重點學科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加大培育重點平臺團隊,建有重慶市兒童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重慶市統籌城鄉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兒童營養與健康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三峽庫區特色道地中藥材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市校級科研平臺和研究所50個,建設兒童教育、藥用資源、特醫食品等市級科研創新團隊6個。持續激發創新活力,近五年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681項,出版著作166部,發表《自然?通訊》、ESI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等學術論文2085篇,獲得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發展研究獎以及國家科技部備案社會科技獎勵等省部級科研獎勵20項,其中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部備案社會科技獎一等獎3項。
堅持特色榮校,厚植辦學優勢。學校持續發揮獨特辦學優勢,堅持錯位發展,培育“服務0~12歲兒童成長”特色。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立項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等21門課程認定為重慶市一流本科課程、重慶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成立全國首家兒童教育研究院、西部兒童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等,建立“兒童大數據重慶市工程實驗室”等市校級兒童特色研究平臺、研究所及工作室55個。兒童教育研究院成果獲2019年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年度最具影響力智庫”。建設附屬幼兒園、小學及中學5所,推進嬰幼兒照護示范中心建設,積極參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著力提升區域兒童教育水平。堅守師范底蘊,大力彰顯“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特色。研制全國首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標準》和《小學全科教師GSP能力標準》,建有教育部“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牽頭成立成渝地區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教師教育3個聯盟,建設重慶市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等市級基地,與70家中小學和中職學校共建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實踐基地,成為教師培養培訓、決策咨詢、研究指導等教師教育重要支撐。立項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項目10項,推動重慶市成為全國三個國培項目免評備案試點省市之一。研究成果獲得基礎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服務教師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堅持開放辦校,加快合作共享。學校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80多所國(境)外教育機構和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推進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新帕爾茲分校、西班牙埃斯特雷馬杜拉大學中外合作辦學,招收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別來華留學生,積極開展國際中文教育,獲批重慶市國際化特色項目2項。整體推進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與400家地方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協同開展人才培養、課程研發、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與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韓國車醫科大學、韓國新羅大學等高校開展博士后、博士、碩士聯合培養。近年來,學校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榮獲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成為全市教育系統脫貧攻堅集體記功單位。
“十四五”時期,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搶抓長江經濟帶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新時代振興重慶高等教育等重大戰略機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大力實施“1255”發展戰略,深化拓展“服務0~12歲兒童成長”和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的辦學特色,不斷增強經濟社會服務能力,奮力開創建設富有兒童特色的區域高水平師范大學的新局面。
通訊地址:重慶市南岸區南山街道崇教路1號
郵政編碼:400065
網址:www.cque.edu.cn
工業設計相關專業:
1、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中國設計文化特色、適合于創新時代需求,集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大企業市場部門、中等院校、研究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的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為國學習的思想和為社會服務的理念,了解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較為系統的視覺傳播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學生應在設計創新,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社會交流溝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鍛煉,并符合國家考級的外語水平。本專業培養規格為應用型創意人才。
根據市場、中等設計學校和研究機構的需要,畢業生應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
(1).在專業能力結構方面,要注重創意、美學、技術表現三方面能力的培養。創新時代創意為先,美學質量和技術表現是完善創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從理論課程、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三個模塊中建立起一個體現這個培養方向的正確指導思想,即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要貫穿于創新教學之中,在培養學生創意能力的同時提高其美學和技術能力。
(2).在專業素質結構方面,要求學生不僅有很強的創意能力,還應具備較好的創意解說能力、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很好的社會溝通能力。這四種能力是專業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設計不僅要有個性化,更要注重通過語言、文字、行為和作品與人溝通、與市場和社會溝通。
(3).在綜合知識結構方面,要求學生除了已確定的本科專業知識外,同時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以提高設計的創意想象能力,具有一定的數學、物理知識,使設計具有理性的思維方式和有條理地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具有廣闊的視野和交流能力,以及掌握軟件應用、獲取信息和文獻檢索的能力。
2、服裝與服飾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策劃和時裝研究方向,具有較強的設計創造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市場設計意識和市場競爭能力,掌握服裝企業、服裝市場的基本運作知識,以及把握時尚潮流并進行流行預測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裝藝術設計領域與應用研究型領域及藝術設計機構從事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應能夠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專業知識和基本專業技能,能夠理解服裝與服飾設計的概念和掌握設計方法,通曉從靈感到表現、從繪畫到造型的全過程。
同時,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一般還應具備以下要求:
(1).在素質結構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具備法制意識、誠信意識和團體合作意識;在文化素質上要求具有較好的人文學科知識和藝術修養;具有現代意識、人際交往意識;要求身心健康。
(2).在知識結構方面,要求除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能力外,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文獻檢索、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識,以及藝術、歷史、心理學等方面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藝術設計創造的專業技能和方法,具有各類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飾配件設計以及成衣制作的能力,掌握服裝美術知識、服裝畫、服裝色彩、圖案設計、手工印染、攝影等一些與服裝設計相關的基礎知識及操作能力;
(2).具有獨立進行藝術設計實踐的基本能力,具有服裝廣告設計、商品展示設計的能力;
(3).了解有關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政策和法規,具有服裝生產、經營管理以及市場預測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國內外藝術設計的發展動態,掌握服裝歷史、服裝美學及社會心理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